2021-09-01来源:中国网
1979年8月31日,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中国质量协会前身)正式成立,2001年更名为“中国质量协会”(简称中国质协),是由我国致力于质量管理与质量创新事业的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全国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42年来,中国质协在普及质量管理知识、技术和方法,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宣传贯彻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推广卓越绩效模式,推动各类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精益管理、六西格玛、现场管理等质量改进活动,促进企业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建设良好质量文化、培育优质品牌等方面,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各类工作。
中国质协成立42周年之际,协会发布了《42载与“质”同行,风雨共进逐梦未来——中国质量协会成立42周年》主题纪念视频,与广大企业和质量工作者一同回顾了协会从初创开始到今天的发展历程。
初创起步阶段(1979-1982):创办成立,摸索前行
1979年全国第一次质量管理小组代表会议上,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中国质量协会前身)正式成立。中国质协直面中国质量处于历史低点的困难局面,大力学习、引进、模仿和传播国外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举办全面质量管理骨干培训班、巡回讲座、电视讲座和广播讲座,出版石川馨、朱兰的著作,创办《中国质量管理》(《中国质量》前身)杂志,大力引进和普及质量知识,培养质量人才;受政府主管部门委托,组织开展全国“质量月”活动,不断提升全民质量意识;积极开展国际质量交流活动,聘请石川馨博士为名誉顾问,奠定了协会国际化发展的基础;推动帮助各级质协组织的筹备和成立,初步构建起协同共进的全国质协系统;掀起了全面质量管理推进和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热潮。
(1979年8月31日,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宣告成立)
探索成长阶段(1983-1999):迎难而上,继往开来
1983年起,中国质协紧跟国家改革开放步伐,深化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影响力和地位快速提升——大力参与国家宏观质量政策的制定,参与起草《国家质量振兴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励条例》等;探索自养机制,陆续成立了“中质协质量保证中心”“质量研究与培训中心”“全国用户委员会”等内设机构,结合质量管理体系贯标认证工作,开启了协会市场化发展道路;与美国质量学会(ASQ)、日本科学技术连盟(JUSE)、欧洲质量组织(EOQ)等国际组织建立广泛联系,承办亚太质量组织会议、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代表大会等,推动国际质量交流向纵深发展,基本确立了协会整体业务工作框架,成功推动协会各项业务快速发展。
(1997年,承办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
稳步成熟阶段(2000-2011):抢抓机遇,高速发展
2000年起,中国质协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着眼我国加入WTO产生的新的质量需求,积极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重新启动全国质量奖评审活动,积极引导企业践行卓越绩效模式;设立中国质量技术奖,开展中国杰出质量人推选等活动,激励广大质量工作者实践创新,抓好质量、追求卓越;落实大质量理念,进一步扩大了工作和发展空间,深化与国际接轨;创建中国质量网,开启了协会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主办或承办首届亚洲质量网大会等国际质量交流活动,协会在国际质量领域的地位和影响持续提升,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将协会建设推上新的高度。
(2010年,第十届全国追求卓越大会)
突破创新阶段(2012-今):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2012年起,中国质协的工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中国质协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着力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发展障碍,激活发展动力,提高治理能力,带动各项业务迈向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稳妥完成脱钩工作,开启了更加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2019年,中国质量协会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
42年披荆斩棘,风雨兼程;42载领潮奋进,不改初心。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质协制订了新一轮发展战略,从“三型五力”出发,系统谋划了协会未来五至十五年的目标规划,致力于打造智库型、平台型、品牌型新型社会组织。风雨共进,逐梦未来,中国质协将为推动质量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由中国质量协会供稿)